|
|
——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成立前后 ——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成立前后 |
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当时技术科学部副主任赵飞克与有关的学部委员商量,酝酿成立水利方面的基础性研究机构,设想依托清华大学水利系筹建水工研究室,暂时利用清华水利系的实验室,待将来水工研究所的办公室和实验室建成后迁出。上述安排得到清华大学校方领导同意后,中国科学院任命张光斗教授为研究室主任开始筹办,并于1955年8月从清华大学、华东水院、武汉水院和天津大学选拔10名当年应届毕业生(丁宝瑛、万兆惠、王书华、姜凯、时启燧、汪诗金、张继骞、眭朴如、邬惠欣、马惠民),开始了筹备工作。筹备初期借用了清华大学水利馆两间办公室,没有行政人员,就连桌椅板凳、文具用品、图书资料都是由新来的10个大学生操办的。1956年中科院派杨家德副主任(长征老干部)来研究室主持工作,成立了党、团、工会等机构,同时配备了总务、财务、人事、技工等工作人员(行政人员张敏、桑履珍、万世茂等,技术工人孙宝琨、余荣良、孙以芳等)。办公地点迁出清华水利馆,搬到清华园新林院,与中科院动力研究所合占一栋二层楼房(原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旧址)。 1956年,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正式成立之后,首先,积极邀请留学回国人员,充实专业骨干。先后有留美学者钱宁、林秉南、肖天铎、杨秀英、冯启德、朱可善等从国外归来;接着,留苏学者丁联臻、张有实、黄俊、朱忠德等也相继来到水工室。同时,从1956年大学应届毕业生中又陆续选拔了20余人;从1957年大学毕业生中再选拔来10余名,壮大了科研队伍(他们是:龚振瀛、陈鑫荪、应松亭、俞培基、陈燕茹、洪柔嘉、李中枢、霍永基,张国栋、李业彬、吕秀贞、陈斌林、王恺忱、陶芳轩、谢省宗、黄荣彬、牟平恕、张启舜、周文浩、陈 明、 谢汉祥、沈受百、于希哲、郭 慧、刘玉明、贺伟程、田乃姝、赵林珠等)。 当时,拟定的中科院水工研究室专业方向是:开展水利基础性研究。初期,设泥沙、水力学、结构三个专业组,后来,又增设了水文组:(1)泥沙组:清华夏震寰教授兼任组长,钱宁博士任副组长,着重研究泥沙冲淤律规;(2)水力学组:清华张任教授兼任组长,林秉南博士任副组长,着重研究高速水流;(3)水工结构组:张光斗教授兼任组长,着重研究结构理论;(4)水文组:由华东水利学院刘光文教授兼任组长,着重研究陆地水文理论。 1955~1956年期间,国务院开始制订“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发展规划”,按学科下设30余组分头讨论科学规划草案,其中水利组成员有5人,他们是:张光斗、黄文熙、严恺、谢家泽和覃修典。他们都是当时水利界各学科的领军人物,其中有4位曾担任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另外,参与水利科技规划的还有两位苏联专家:格立兴和明格利。当时拟订的水利方面两个项目是:“水工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和“水资源和流域规划”。这次科技规划,对技术科学部门提出了‘任务带学科’的方针,要求科研单位与生产部门加强联系,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增建实验室,要重视原型观测…… 与此同时,国务院考虑调整各部委的设置,有意将水利部与电力部两部合并,以便统筹规划。这时,水利部有的同志提出在北京有中科院水工室、水利部水利科研院和电力部水电科研院,太多了,有重复,应趁水利电力部合并之机,把三单位合并。当时水利部冯仲云副部长同意这个意见,中科院武衡副院长也同意这个意见。此外,中科院技术科学部正在酝酿成立新技术研究所(如原子能、电子、自动化……),有意把工业基础研究划归产业部门…… 在上述背景下,当1958年水利电力部合并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与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北院)先合并,当年,又与燃料工业部(电力部)水电科学研究院(南院)完成了‘三单位合并’。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从1955年夏开始筹建,到1958年春与水利部北京水利科研院合并,历时二年多,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筹建实验室。1956年,中科院水工室开始筹划办公地址,当时有两种意见,一是建在中关村,一是建在紫竹院,并开始了泥沙试验厅、变坡泥沙试验水槽、高速水流活动陡槽等实验室的设计。这部分工作,随着三单位合并,移至新建院来实施。 第二,积极开展科技人员的专业培训。如:(1)选送留苏人员去深造,他们是:王书华、邬惠欣、眭朴如;(2)外派年轻的技术人员参加国内有关单位举办的学习班,如:力学班(谢省宗,陈明)、电测仪器班(姜凯、牟平恕)、水工实验班(丁宝瑛)…;(3)组织内部业务培训,先后开设的课程有 “泥沙工程学” (钱宁主讲)、“理论水动力学” (林秉南主讲)和“工程数学” (肖天铎主讲);(4)开展经常性学术活动,如规定每周六为学术活动日,一方面聘请外单位专家教授来水工室讲学,扩大青年科技人员的知识面;一方面提倡青年科技人员写‘读书报告’充实学术活动内容……。这些措施,既增进了学术气氛,也加强了专业理论建设。 第三,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他们是:周志德、赵振国、张有天。 第四,专题研究的准备。例如:主持编译了《高速水流论文译丛》、《泥沙冲淤规律论文译丛》、《波达波夫文集(第二册)》等,并于1958年先后正式出版。通过编译专业文集,既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外文阅读水平,又引导他们逐步进入了角色。 1958年以前中国科学院水工室全体人员合影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
100038 北京市复兴路甲1号 E-mail : mah@iwhr.com Tel : 010-68781055 Fax : 010-68538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