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坤
水力学所开展减灾研究的基础是原来的水工四组,在林秉南先生和赵世俊先生的指导下开展非恒定流的研究,包括溃坝洪水、波浪和潮汐、库区滑坡涌浪等方面的试验和计算技术方面的研究。从事溃坝方面研究的主要有龚振瀛、陆吉康、王新声、何少苓、袁小勇、周建军和我等人;从事滑坡涌浪研究的有李小佩、程晓陶等人,庞昌俊先生也给予了很多的指导。
1983年我从日本京都大学回国,向院学术委员会提出开展河道灾害学的研究申请,在四组内形成以二维洪水演进和溃坝计算为主的研究小组。该研究方向从开始就受到了水利部水管司(国家防总办公室前身)的重视,在水管司的支持下先后开展了永定河泛区洪水演进计算、淮河蒙洼泛区洪水演进计算以及溃坝洪水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很快在国内得到推广,先后开展了珠江流域西江及北江洪水遭遇及演进计算、黄河北金堤滞洪区洪水演进计算、黄河东平湖洪水演进计算及居民避难系统的研究、辽河中下游洪水风险研究、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大坑水库溃坝洪水研究、二滩水电站溃坝洪水研究、台山电厂上游水库溃坝洪水研究、龙羊峡库区滑坡涌浪研究等大量课题,初步形成了国内水灾害研究的技术力量。同时将研究范围扩展到城市,先后开展了浑河沈阳段洪水演进及市区洪水灾害风险研究、广州市洪水及暴雨灾害风险研究等课题,同时还建成了浑河沈阳市区段洪水预报专家系统。河道二维洪水演进计算及洪水灾害风险分析、溃坝洪水计算、居民洪水避难系统、洪水预报专家系统等计术在当时都是很有前景的新技术。为流域的防洪减灾提供了技术支撑。
为迎接1990年联合国开展的“国际减灾十年”活动,1989年开始在国家防办、院领导的支持下开始筹备建立水利部减灾研究中心,1992年正式成立。由张启舜副院长为主任、我和周魁一为副主任,由水力学所抽调我、程晓陶、向立云、范雨臣、尹华、蓝红、仇劲卫;由水利史抽调周魁一、颜元亮;水资源所陈霞芬以及院基建办的盛德举等成为首批技术力量。当时负责国家防办工作的王守强副部长主持召开了筹备工作会议,拨款200万元设立减灾研究课题,组织国内有关单位开展专项研究。同时还承担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黄河下游防洪减灾对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城市基础设施的减灾对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项目“淮河洪水预报决策支持系统”等重大课题研究,同时开展了太湖、滇池、洱海等湖泊的湖流及。同时研究队伍也不断增强,先后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有陈喜军、李娜、李树军、仇劲卫等;由学校和其他单位引进的硕士研究生有李锦绣、陈浩、杨磊等。形成了研究方向稳定的防洪减灾研究队伍。
水利部虽然非常支持减灾中心的建设,但是由于水利部减灾研究中心作为副局级单位需要民政部批准,当时对编制控制很严格,迟迟没有得到批准,进一步开展防洪减灾研究工作有一定困难。当时院领导决定一方面等待民政部的审批,一方面在院内成立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将水利部减灾研究中心筹备人员和李平衡领导的环评室合并成立了“水科院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李承慧、鲁光泗、沙惠文、孙济生等一批专家加入。后来万兆惠、韩其为、黄金池等泥沙研究的专家也率领研究队伍加入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成为技术力量强大的研究队伍。
1995年院领导对所领导班子进行调整,我调回水力学所任所长,兼任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由程晓陶担任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1996年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分解,从事灾害研究的人员并入水力学所,成立减灾研究室,黄金池和李锦秀调入水力学所环境研究室。1997年我辞去所长工作,担任所总工程师,2001年院再次进行调整,减灾研究室与水利史研究室及岩土所防洪工程研究人员共同成立防洪减灾技术研究所,环境研究室也与环评中心及水质监测中心合并成立环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