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俊
天津水工试验所与水科院有密切的姻缘关系,它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之一。天津水工试验所于1933年10月1日天津成立,当时的名称为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它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水利科研机构,它的成立是中国现代水利科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在老一代水利工作者的努力下,历经旧中国的战乱和沧桑,克服重重困难,为中国的水利科研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的研究人员大部分被迫南迁。直到抗战胜利以后,于1947年在天津恢复重建,位置在西坝河大堤之外的滩地上,是一处旧船坞,占地约20亩,临河及上下游边坪三面筑有临时围堤,与西河大堤共同构成试验所的院落。
天津解放后,1949年9月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更名为天津水工试验所。由原北洋大学与华北水利工程总局共同领导,双方各派三人成立天津水工试验所管理委员会,北洋大学方面的委员有常锡厚(水利系主任)、郑兆珍(教授)、魏寿昆(教授),华北水利工程总局方面的委员有:高晶瀛(总工)、崔宗培(副总工)、林镜莹(处长)。由郑兆珍教授兼任该处处长,工作人员分别由北洋和总局委派,共分水工、结构、土工三个研究室,及一个加工厂、一个管理科,全所近30人。
1953年高校院系合并,北洋大学迁至七台河地区,成立天津大学,天津水工试验所的北洋人员随学校离去,于是天津水工试验所完全由华北水利工程总局单独领导,因所长郑兆珍离去,临时成立周芳田、朱鹏程、龙毓骞(后调黄科院任总工)的三人领导小组。
1954年夏,天津发大水,西河水位猛涨,漫过河堤,淹没了天津水工试验所,水利部科技司派矫伟韬同志赴津处理善后,并决定将天津水工试验所全部迁至北京。在京成立新的试验机构。科技司舒以安同志负责落实天津水工试验所在京建所问题。舒以安经手购置了北京西郊景王坟附近的一片荒地,当时用皮尺自建工部前的十字路口,向西丈量了1000米定为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院大门口的中心线,第一张建院规划图纸是由天津水工试验所提出的。上报编制100人(是原天津水工试验所人员的三倍)。后经水利部研究,认为规模太小,批准编制为300人。因天津水工试验所技术干部少,及灾后许多遗留科研问题抽不出人员,于是从南实处抽调李葆鉴、金泰来等同志来京筹建水利部水科院(景王坟)。1955年天津水工试验所全体人员及仪器设备迁往北京,并成立了水利部水科院天津工作组负责在天津未完的工作,直至1956年夏从天津撤离。
1956年7月,南京水利实验处的大部分人员和试验设备亦迁至北京,两处合并为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1957年12月,中国科学院水工试验室又并入其中。1958年水利部、电力部两部合并。同年水利与水电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94年更名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