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福仪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水电四局领导先后抽调水科院下放在甘肃刘家峡劳动的水工所三人到八盘峡(813)水电站施工现场筹建水工试验室,并进行八盘峡水电站枢纽水工模型试验。
在此期间,由813分局领导安排凡八盘峡水电站中有关水的问题都由试验室负责,同时工作人员亦相应得到扩充,抽调原西北院下放在工地的两人和技术工人三人及在工地劳动的大学毕业生两人等参加试验室工作。
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一、黄河八盘峡水电站枢纽布置及截流方案
(一)枢纽布置左岸为河床式电站,向左依次布置泄洪闸。在电站与泄洪闸之间,上、下游均用导流墙相隔。上游导墙的上游顶端,在电站前筑一潜水堰,以形成电站进水前池。目的在使进电站的水流平稳、流速减小,尽量减少泥沙进入电站前池。阻挡泥沙在前池外,经导墙导引泥沙通过泄洪闸下泄。工程完建后表明达到了予期的效果。
泄洪闸进水口体型采用了原在水科院时研究成功用于明流泄洪洞的短进水口体型。
在对黄河八盘峡水电站枢纽及建筑物体型试验研究和工程建设的期间,长江葛洲坝工程的设计人员曾先后多次来黄河八盘峡工地和我们商讨葛洲坝工程枢纽布置问题。吸取了八盘峡在枢纽布置上的若干经验,包括葛洲坝泄洪闸也采用了短进水口布置。
(二)截流方案
根据黄河八盘峡河床及水流特性,经多方案探讨和试验研究,最终确定采用上、下游双戗堤同时进展,以上游戗堤为主、下游为铺的截流方案。截流时我负责水情组。截流完成后,汇总各方面资料,研究证明,方案合理,进展顺利,取得了预期效果。
后在长江葛洲坝大江截流中,亦采用了此种方案。
(三)在泄洪闸下游护坦施工中,由于护坦混凝土与基岩连接的插筋未能达到设计要求及护坦混凝土表面平整度亦未达到要求等。在验收文件上,我代表设计方未签字。至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次洪水中,护坦冲毁,基岩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蚀破坏。由规划院组织的事故分析会议邀请我参加了(当时我已调回水科院)。
二、库区淤积回水计算
对黄河八盘峡水电站库区泥沙淤积回水计算中,除研究采用较优的计算方法外,重要的是实地调查、测量、研究了对计算成果有重大影响的几个问题。
(一)河床泥沙淤积平衡比降及大流量冲刷比降
由于当时在兴建八盘峡水电站时,上游盐锅峡水电站、下游青铜峡水电站早已建成,已投入运行多年。三库紧密相连,水沙特性相似。我们则组织人员分头进入盐锅峡及青铜峡,对其历年观测的水文泥沙及库区冲淤积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整理,以及必要的复测。研究后决定八盘峡水库淤积回水计算中的泥沙淤积平衡比降采用1.65 ;大流量溯源冲刷比降采用3 ;造床流量用20%的流量。
(二)库区计算断面
八盘峡库区断面多呈峡谷型。为了提高计算精度,派员协助测量队,对库区淤积回水计算断面主标识进行了精确测量。
(三)湟水河推移质估算问题
湟水河是八盘峡水库库区的一条大支流。除悬移质外,推移质量也比较大,它对干流的淤积 回水计算存在一定的影响。由于各水文观测站都没有推移质观测项目,因此,这方面的资料完全没有。则组织人力,在水文站同志的协助下,进行了全面实地调查、测量,分析研究后得到湟水河推移质堆积量每年15万方。比较了5年、10年、20年的计算,最后决定采用以10年推移质堆积量的回水计算。
三、兰新铁路黄河大桥问题
淤积回水计算的另一大问题,是在八盘峡库区有一座跨越黄河的兰新铁路黄河大桥,铁道部要求:八盘峡水电站水库蓄水,在泥沙冲淤平衡后,当百年一遇洪水时,按铁道部规范,大桥底樑下缘到水面的净空要求达到2.5m。铁道部计算结果净空小于2.5m,结论是要求水电四局出资重建这座大桥。我们计算的结果是大于2.5m,完全满足了铁道部的规范要求,大桥不需重建。双方计算结果完全不同。因此,为这座大桥是否要重建的问题,经反复争论探讨,最终铁道部组织人员认真研究了我们的计算后,做出结论是认为大桥不需重建。只是两岸桥墩未落到基岩上,蓄水后湿陷性黄土会下沉,影响两岸坡上的桥墩安全,要求水电四局协助改建。
在上述这些工作当中,当时在八盘峡工作的胡锦涛同志很关心,给了很多帮助。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倍感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