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论坛

 

 

试论新形势下科技创新

是水利科研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段杰辉

(水力学研究所 副所长)

 

 

一、十六大后水利工作的新机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描绘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宏伟蓝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水是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所必需的基本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是事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最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水资源同粮食、石油一起作为国家战略资源,提出了"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治水方针和政策;明确水利工作的任务就是要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强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把节水放到突出位置。水利部也在认真总结治水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治水理论创新。如提出水是资源,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要求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特别要注意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认识到水是商品,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注意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确水利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近,九届人大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新《水法》,第一条就明确其立法本意为:"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本法。"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多种自然资源时,唯一指出并着重强调了水资源问题,明确要求"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

----2003年1月4日,汪恕诚同志发表了《努力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的重要报告。这个报告实际上是将十六大报告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水利工作中具体化。这说明,水行政部门在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努力实现旱涝无忧的同时,将水利工作的重点从防洪抗旱逐步转移到水资源管理上来,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观汪恕诚同志的报告,可以发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因此,无论从党中央的治水方针看,还是从新《水法》的要求及水利部的治水思路看,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今后水利工作的主线。

二、水利科研工作的发展新空间

----水资源是事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前提。应该说,我国现阶段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除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之外,更深层次上的原因,则反映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法规上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过去人们只注意到水的循环性,认为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在才认识到水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认识到水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再比如,过去人们认为采取工程措施,修堤防、建水库,能根治水害、人定胜天,人水相争,造成了人水两害,现在才逐渐认识到自然规律不可改变,根治洪灾不现实,必须与洪水和谐共处,学会利用洪水,化害为利;还比如,过去由于工业和农业用水较少,供水不紧缺,人们对节水不重视,现在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水增加,才认识到要建立节水型社会,既要开源,更要节流;再比如过去排污量少,人们未意识到水资源保护问题,现在排污增多了,人们认识到了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但从总体上讲,种种新的思想认识还未牢固确立,形成高度共识,在对待水的问题上,各种短视行为,予取予弃相当普遍、根深蒂固。

----十六大后,水利部为了在水资源上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计划重点抓好五件事,即:努力提高防汛抗旱工作水平、大力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继续加强水利建设、加大水利改革力度、依法治水与科学治水。在这些大事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水利科技工作,继续实施水利科技创新计划。

----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水利科研的发展将集中于加强水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视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坚持不懈地用高新技术对水利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力推进水利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加快水利信息化步伐。建设和完善全行业的水利信息公用平台和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网络,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水利信息资源,向全社会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水利基础信息服务。加快制定和完善水利信息化的政策和技术标准,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水利信息化体系,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这为水利科研在新时期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也交给了水利科技人员重要的责任。

三、科技创新是水利科研在新时代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治水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若干方面的重大关系,如人与自然、水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依法管理和市场机制及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等等。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这些决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复杂关系中,水利科技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解决好这些复杂关系的程度。

----如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基本要求。自然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运动规律。治水的过程,与其说是人与水较量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人类不断地改造自然、适应自然、认知自然的过程。无视自然规律,片面夸大人的力量,是唯意志论,就要遭到自然界惩罚。恩格斯就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将对我们进行报复。"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无视水循环的自然规律,过度开垦山林,造成水土流失、江河淤积、生态恶化;对水资源无节制开发利用,导致江河断流,地下水超采,地面下沉;过度围湖造田,侵占河道,降低了河湖调蓄能力和行洪能力。近年来频发的水致灾害,就是我们没能切实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

----这种现象,表面上与水利科技的发展水平没有太多的关系,只是人为夸大了人对自然的作用而带来的副作用。实际上,它也反映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的局限,反映了在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对治水有较高的要求时,我们现阶段的对水的认识-水利科技的水平仍达不到相应的要求。

----1998年大洪水后,通过深入反思,我们翻开了理性治水的新篇章。平原湖区开始追求人与水的和谐。就洪水而言,其表象是大量降水短时间内汇入河槽,形成的特大水流,形似噬人"猛兽",但其本质仍是淡水资源的属性,而且是极其丰富的淡水资源。最近,就有专家学者提出"利用洪水资源,解决淡水短缺"的观念,这实际就是一个如何正确认识水,化害为利,合理地储存和利用,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这种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在低水平的旧的水利科研观念下进行,只能靠科技创新带来的观念变化。可以说全面的科技创新是新时代水利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

----科技创新的实质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我国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说明了一个基本道理,要创新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即首先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否则,其它一切创新都是不可能的。对于深受计划经济影响的水利科研单位而言,谁能首先从旧的研究体制内转变思想,谁就能抓住变革时代所蕴涵的宝贵机遇而迅速发展。"思路即出路"。几十年计划经济形成的旧观念,在科研院所里主要表现为等、靠、要,小富即安,平均主义,循规蹈矩,形式主义等,严重地阻碍了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只有彻底转变观念,实行创新,才是根本出路。观念创新意味着对观念重新定位,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对科技实现目标的新要求,进行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思维。如将洪水资源化的理论,能够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同,即是观念创新的结果。

----十六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既是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的具体描述,更是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做为直接从事水利工作的科研人员,努力为新时期水利工作的发展服好务是一项不可推卸的义务。水利科研工作在新形势下是否做好,是否在健康发展,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就是看这个为水利工作发展的服务是否真正做好。

----水利工作在十六大后的新的发展机遇包涵有很多对科研提出的急迫要求,如从技术上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包括为水利现代化服务等。如完成好“金水”这样巨大的行业电子政务工程。对这些要求,不进行创新,水利科研的现状是不可能很好满足的。现在已有的很多事实告诉我们:在这个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代,只有那些抓住发展机遇、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的科研队伍,才能在新的形势下得到飞速发展。而其他,将在迅猛发展的时代面前很快消于势微!因此,在新形势下的科技创新是水利科研工作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做贡献

----应该说,建国50多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的不懈奋斗,我国已基本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中间水利科技人员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成绩。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等客观原因,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仍存在有比较明显的问题,水利科研发展水平仍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

----做为直接从事科研工作人员,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更是一个摆在面前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从科研的选题、立项到新产品的试制、生产均以建设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满足水利现代化的需求为导向,使科技成果不再成为资料室里的珍藏品,而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走向实际应用,形成了"科研―生产―效益"的良性循环。将科研的观念从"重知识拥有、重成果学术水平、重成果奖励"彻底转变到"重知识贡献、重成果转化率、重知识产权"上来,一切围绕科技创新做文章,增强与壮大了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体制创新落实理论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利科研机制,使自己不仅具有研发能力,而且建立起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可持续发展,把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列为基本国策。强调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何让十几亿人比较方便地饮用清洁卫生的水,如何保障经济社会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如何促进良好生态建设,这是水利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也是水利科研发展新的历史机遇。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推进水利科研创新工作,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2003年1月15日

返回

请联系我们: mah@iwh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