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科院(南院)的西南方向, 北京西站南侧,是著名的莲花池公园。莲花池公园紧邻西三环路,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其中水面15.6万平方米。莲花池公园以古迹莲花池得名,古人曾称莲花池为西湖、太湖、南河泊。莲花池作为北京的一处古老名胜,其历史非常悠久。
水,是生命的源泉。有了水,才会有生命的诞生和繁衍。最早的人类文明都诞生于水量充沛的地区。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是傍水而生,而北京城的建立和发展却是傍莲花池而生,她与古城北京的起源关系密切。莲花池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人称莲花池为北京城的“童年乳母”是一个非常恰如其分的比喻。莲花池作为古遗址公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她是北京古城的“生命之源”,历史上有“先有莲花池,后由北京城”之说,鉴于莲花池的历史地位与价值,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是由永定河和潮白河冲积形成的倾斜平原。古时,这片平原,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挖地3尺就会有水涌出。在一些地势较低的地方,还会冒出一股股的清泉来,这些泉水汇成了河流和湖泊。当时的莲花池一带常年有水溢出,树茂草丰,交通便利,又很少受洪灾的威胁,一些游牧部落看准这块风水宝地,便在此定居下来。近年来,城建施工中,在莲花池周围,先后发现数量不少的水井。经考古证明,这一带最早的水井是在西周以前挖掘的,可见莲花池历史之悠久。
西周时,燕国在莲花池东建立城池,起名蓟,后又称幽州。蓟作为燕国的国都,其中心,在今广安门一带。蓟城之所以扎根在这个地盘上,与它西侧的天然湖泊莲花池有着很大的关系。据现代地理学家分析,莲花池所在正是北京城区西部的潜水溢出带,地下源泉十分丰沛,于是积流成湖。莲花池水从蓟城的城西流到城南,然后傍着南门外东流,古称这段河流为洗马沟,现叫莲花池河。洗马沟水一直汇入清泉河,就是当时的永定河道。莲花池的湖泊与洗马沟,现在称莲花河水系。蓟城就是以莲花池为水源而建的城池。当时的莲花池水源丰沛,湖面可观,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盛赞莲花池为“燕之旧池,亦为游瞩之胜所也。” 据《水经注》记载“湖有二源,平地道泉,流结西湖,经冬不冻。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绿水清绽,川亭望远。”当然,莲花池及洗马沟的功能不仅限于观光游憩,还在于提供给城市运转所需要的人畜饮用水、护城河用水、市政用水、灌溉用水、园林用水等。由于莲花池是在古代蓟城的西侧,所以又被称为西湖。莲花池虽方圆不过三里,洗马沟长也不过数千米,却历经两汉、北魏至唐,一直维系了蓟城的生存。
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石敬瑭于公元936年,依靠辽国发兵相助,当上了对辽国百依百顺的“儿皇帝”,并割让包括幽州在内的北方“燕云十六州”作为回报,幽州成为辽国的地盘。辽是由契丹民族建立的国家,公元938年,辽国将幽州升格为辽国五京之一的“南京”,也称“燕京”。北京的别称又叫燕京,即始于此。公元1123年,金国击败辽国,夺取了燕京。公元1153年,燕京改名为中都城。中都城的人口从过去的20万左右猛增到40万上下。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城市的功能与结构也变得日益复杂,这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金朝统治者手笔很大,将长久以来沿用的幽州城墙向东、西、南三面都进行了扩展,大约占据了今天宣武区西部的大半地区。新建成的中都城,将原来的燕京老城包裹在其中,面积约为老城的两倍。这样一来,原来绕城而过的洗马沟水,就成了穿城而过的城市“内河”。现在莲花池东路的会城门桥及西三环南路的丽泽桥,都沿用了金中都北城墙西门“会城门”和西城墙南门“丽泽门”的旧称。莲花池作为金中都城外的湖泊,是现在研究金中都位置和地貌的实物,有史志记载:“南河泊,俗称莲花池,在广宁门外石路南,有大池广十亩许,红白莲满之,可以泛舟。”金中都的规划者们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和利用了莲花池水系。那时的莲花池其容量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小型水库,却为一个拥有40多万人口大都市的正常运转奉献了涓涓情怀,这时的莲花池仍然是中都城的重要水源地。金帝完颜亮在迁都中都城后,派人在当时被称为西湖的莲花池栽种了大量的莲花,西湖由此改称为莲花池,它的下游洗马沟也改名为莲花河。如今广安门外有个地名“湾子”,就是因为莲花河在此处自西向南转弯而得名。
公元1215年,金中都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攻陷并捣毁。元初,忽必烈曾试图在中都的基础上,建造规模更宏大的大都城,但由于莲花池水系不能满足大都城用水的需要,这才把大都的城址由莲花池水系向东北方向迁移到了高梁河水系。元在旧中都城的东北郊另起锅灶,修建新城。元大都城建成后,城市的中心才从当年的广安门迁移到今天的鼓楼一带。金中都故址被称为“旧城”或“南城”,“旧城”里的居民纷纷迁往新建的大都城,莲花池盛景随着旧城的废弃而衰落,逐渐淤塞成元大都郊外一个被人冷落的水洼。莲花池历经元、明、清三代,一直处于北京南城外的郊野之中。到了清代,残存的莲花池仅剩十余亩水面,因位于广安门外石板大道的南侧,被人们称为“南河泊”。后因为有人在泊边植树建亭,莲花池一度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清震均《天咫偶闻》载 “南河泊,俗称莲花池,有王姓者,于此植树,起轩亭。有大池广十亩许,红白莲满之,可以泛舟,长夏游人竞集。”清末至民国期间战乱纷起,更无人顾及莲花池的修复,莲花池又成为被人们遗忘的的角落。莲花池也随着池畔那座曾经辉煌过的金中都一起,渐渐湮灭于各种文献典籍和人们的记忆当中。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在莲花池当时还是偏僻的郊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莲花池畔建立了北京特殊钢铁厂并对湖的四周进行大规模的绿化。因为钢铁厂不断扩大生产,对湖水造成一定的污染,但莲花池还是湖水清澈,湖岸绿树成荫。进入70年代以来,在大型工业的废水排放和快速的城市建设双重夹击下,莲花池污染严重,变成了臭水湖。为此,1992年,市政府投资将上游被污染河水直接导入暗渠排放,自此,莲花池成了无水旱湖,有名无实。1993年,北京西客站工程在莲花池畔开工。当时曾有人曾设想将车站建在莲花池上,以便于在低洼的池底建造车站的地下部分。为保护北京古都风貌,著名学者侯仁之先生,在关键时刻向有关部门阐述了莲花池与北京古城历史沿革的重要关系,建议给予保留和保护。市政府重视并采纳了侯仁之先生的意见,最后决定将西站的主楼东移一百多米,避开了莲花池,从而使莲花池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场有关莲花池兴与废之争,也使得社会各界真正开始了解莲花池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998年11月,首都规划委员会正式批准莲花池公园恢复改造方案,北京市和丰台区共同投资3500万元,重点治理莲花池的环境,莲花池公园恢复改造工程正式启动。2000年莲花池经过大规模修建开辟为公园,从玉渊潭八一湖引来的清水注入池中,公园分成4个相连湖区,湖周新修道路、亭桥长廊、游船码头、万人广场、人造喷泉,湖内大面积种植莲花。从此莲花池里又现莲花,尤其是到了夏日荷花香飘四野,风景怡人,荷塘边精美的汉白玉雕像,会告诉你“莲花仙子与藕郎的传说”,万米荷塘,让您欣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姿。荡舟泱泱湖水,你可体会“绿萍涨断莲舟路” 情趣,对对伴侣在1000多平米的“露天舞场”翩翩起舞,游人在风景怡人的湖畔摄影留念,那美不胜收的景观,让您流连忘返。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莲花池重新焕发了青春,以它崭新的面貌讲述着古城北京的历史,也见证了新时期北京城日新月异的发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