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喜得一本赵世俊教授的诗集。诗集的名字非常有韵味,叫做《波莹集》。装璜设计也很有新意,封面封底为一张连为一体的蓝天碧水彩色照片,缕缕的白云下一群大雁在展翅飞翔,清澈的湖水边几台巨型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在旋转,画美抒情,诗如其人。
赵世俊教授是我院水力学所退休职工,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水利科研工作,现已八十有余。他原在天津水工试验所工作,1956年调到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院(景王坟),1970年下放到刘家峡水电站工地,1978年恢复水科院时回院。多年来,他勤奋敬业,忘我工作,在我国的三峡、刘家峡、葛洲坝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都闪烁着他的身影,流淌着他的智慧和汗水。在海洋能开发技术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兴趣爱好非常广,在武术、藏石、词赋方面颇有造诣。他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经常把在工作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心德体会用诗歌的型式写下来。《波莹集》共收集了赵世俊教授自1953年至2008年创作的80余首诗歌。内容丰富,语言流畅,情感豁达。作者用饱含激情的笔墨记录了他从事水利科研工作的历程,以诗歌为载体抒发了自己对水利事业的热爱,表达了他热爱生活的情趣和对美的追求,展示了一个老水利工作者的博大胸怀。
今年是中国水科院建院50周年,也是水力学所建所50周年。我有幸参加了有关院庆、所庆的部分工作,在喜迎建院、建所50周年的时候,阅读这本《波莹集》感慨万分。“水淹天津水工试验室”、“大跃进”、“下放到刘家峡”、“葛洲坝”、“科技之春重返水科院”、“八十抒怀”——――,诗集里的每一首诗都是作者工作、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波莹集》既是诗的汇编,也从一个侧面的印证了中国水科院建院50周年的光荣历史。
赵世俊教授
赵世俊教授《波莹集》
附:《波莹集》诗词八首
一、从事水电科研渊源
2007秋追记
天津水工试验所,
假期前往做小工:
所长识人胜伯乐,
毕业应聘来所中。
独流减河射阳闸,
安全行洪论官厅;
海河裁弯盐淡水,
波浪掀沙转流屏。
高速水流擂战鼓,
潮涌波滚科技兴;
六年结业天津卫,
整理战袍进北京。
注:天津水工试验所系北洋大学与华北水利工程总局合办。1953年院系合并,北洋大学改名为天津大学,水工试验所归华北水利工程总局单独领导,天津水灾之后,试验所与华北水利工程总局皆迁往北京。读大学时家境困难,常利用节假日去天津水工试验所打工。天津水工试验所所长郑兆珍,北洋大学教授,国内最早的水工模型试验专家之一。因被所长赏识,所以毕业后受聘为该所水工室助理工程师,后来国家有了技术职称,统一改称为技术员。
二、水淹天津水工试验所
1954年8月大水(退休后补记)
怒涛呑没西河堤,
所内水深与胸齐。
床板架设库墙上,
幸将家属早转移。
仪器设备抢上船,
等候部令泊桥西。
水淹天津水工所,
迁往北京奠新基。
重灾不敢误科研,
寄居天大水利馆。
两年之后水科院,
一纸调令尽开颜。
注:1954年夏,西河水淹天津水工试验所,水利部决定将该所迁京筹建水利科学研究院(现水科院北院)。
三、水科院第一批干部下放锻炼联欢会
水工所诗歌联唱节目而作
1958年元月13日晚
到农村去
看!漫山遍野,
到处是修渠打井的人群。
他们,
正用劳动的双手,
无穷无尽的智慧,
创造着亘古奇迹。
伙伴们!
让我们到农村去,
为着雄伟的计划,
迈开英雄的步伐,
前进!
四、梅山水库九号拱陡槽行水观测
1958年9月
铁闸悠悠起,
水底闷雷鸣,
急流挡不住,
风雨逼人声。
渠宽二米二,
行水逾一百,
流速三十二,
巨浪冲廿五。
测量行单壁,
来往始惊骇。
银灯剌白浪,
风雨迎面来。
水跃游鱼避,
波涌惊猿啼,
神鹰莫窥影,
两岸无人迹。
五、葛洲坝水电站
1972年8月奉部令自刘家峡调往葛洲坝支援
骄阳八月进宜昌,
动地烟尘锁大江。
南津关下葛洲坝,
碧波江底红旗扬。
钢臂铁车来复去,
黄草坝上草不黄。
且待石壁出水日,
巴东青滩夜通航。
六、科技之春重返水科院
1978年夏
八年寻梦黄河边,
高速射流雾满山,
坝顶红日透云彩,
科技之春降小川。
进京调令惊还喜,
朋友惜别倍心酸。
同行一百八十人,
一路欢歌把京还。
七、水力学所老四组
同事中秋节前夕聚会
2006年10月5日
夕照依依向暮天,
还将余晖留人间。
大洋西东难相会,
天地南北共月圆。
弹指一年又一年,
老友重逢话旧缘,
今晚把酒向天问,
寄语声声乐陶然。
八、八十抒怀
2006年11月5日
如梦浮生八十年,
苦乐贫富若云烟*。
书艺经史皆无就,
伴我一生水科研*。
烽火硝烟半世纪,
阶级斗争廿七年。
科技之春花解语,
依依夕照向暮烟
时空永恒日月转,
闪电划过星满天。
太极银球敲经络*,
健康再活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