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院公园位于西直门外,白石桥西,与国家图书馆彼邻,东与首都体育馆隔路相望,南为新拓展的紫竹园路,西面不远就是西三环路,蜿蜒的长河、双紫渠分别从它的北、南两因边穿园而过。紫竹院距中国水科院北院只约一华里远,水科院职工家属在闲暇时经常到紫竹院公园遛早锻炼,是紫竹院公园的常客。
紫竹院有悠久的历史,在北京水利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初为天然湖泊。湖底有泉,积水成泊。是古高梁河的发源地,也是燕京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三国时期,开掘车箱渠,引永定河水流经此地,使其水流大增。前几年,市政部门在白石桥路西侧挖地下管道时,发现了已埋没在地下数米深的古高梁河北岸一侧河床,淤泥层向北延伸20多米仍不见边际。南岸虽没有挖掘,但也足可以证明,古高梁河是一条非常宽阔的河流,紫竹院湖也具有相当规模。后来,车箱渠水断流,高梁河道逐渐变窄,湖水变少,湖面萎缩。金代建金中都时,因水量有限,漕运不利,于金大定二十七年(1159年),往上游开挖河道,开通了从昆明湖到紫竹院的渠道,引水入高梁河,增辟水源,使湖水大量增加,成为一个蓄水湖。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建元大都城时,决定弃用金中都旧址。在金中都的西北方向,以金代的大宁宫为中心进行大都城规划设计,首先考虑的就是水源问题。金代的大宁宫紧邻太液池。太液池的北边有一个面积很大的湖泊,即积水潭。这两个湖泊都与高梁河相连,高梁河水比较充沛。以这两个湖泊为中心建筑大都城,从江南征收的粮食就可以通过运河运到积水潭。著名的水利学家郭守敬,为解决漕运和元大都城的用水,开凿通惠河。引昌平白浮泉水到昆明湖,再利用金时故道,引水经过紫竹院,再到积水潭,被疏浚的故道就是长河。并在此建立广源闸,用以调节长河、通惠河和积水潭的水量。现流经园内的南长河即为元通惠河上游河道。通惠河及紫竹院湖都是元大都城的水利枢纽之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为大都城的城市供水、防洪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代,紫竹院建有庙宇和码头,是皇帝乘船到西郊出游的必经之路。因广源闸上是座不能启闭的石桥,船只无法通行。帝后嫔妃乘龙舟游览西郊必须在此下船过闸桥,然后再换乘闸桥上游的船只。为使船只畅通无阻,解除换乘之劳,于是,在南岸绕过广源闸,另外开凿出一条河汊子,这就是著名的“别港”。明时,在“别港”旁边还曾建有一座龙王庙,供奉龙王爷,以祈求风调雨顺,江河安澜,社稷平安。
明万历初年,太监冯保在湖东岸建有双林寺和一座九层密檐的实心塔。后来冯保因犯事入狱,家籍被查抄,双林寺也被没收归官。《宸垣识略》载:“双林寺,明万历初,大珰冯保营葬地,造寺曰双林。双林,冯之别字也。”以后因印度高僧足克戬古尔到中国传播佛法,居住在双林寺,该寺被万历帝赐名为西域双林寺。双林寺毁于民国年间。经考证,双林寺位置在现国家图书馆靠湖一侧。而那座古塔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的侵蚀,虽塔顶早已圮毁,但壮观的塔基、塔身躲过了自然侵蚀与“文革”破四旧的浩劫,在二十多年前仍在。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被人为拆除,现遗址已荡然无存。我为弄清楚塔址的具体位置,曾几次去紫竹院寻觅,终无所获,抱憾而归。
明万历五年(1577),慈圣皇太后出巨资,在广源闸西边兴建万寿寺时,也在紫竹院湖西,南长河南岸兴建庙宇,将其并入万寿寺,成为万寿寺的下院。
清时,在明代的建设的基础上,对紫竹院进行大规模的修整,紫竹院成为皇家园范。清乾隆年间,仿照苏州城葑门外朝天桥港汊,“芦苇深处”的水乡风光,在河滩上垒砌太湖石,遍种芦苇,取名芦花渡,俗称“小苏州芦花荡”。
紫竹院当时并无紫竹。由于这里的芦苇引自江南,苇杆比北方的芦苇长得挺拔粗壮,每到秋末冬初,苇杆经霜后呈现出紫黑的颜色,放眼望去,好似一片茂盛的紫竹林。因这座寺庙供奉观音菩萨,而观世音住的地方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紫竹林。时人据景寓意,乾隆修建芦花荡时,将庙宇改名为“紫竹禅院”,以后简称紫竹院,作为内务府官员和太监的办事处。此处的湖泊也因庙宇而得名。由于万寿寺和紫竹院正好在紫禁城到颐和园的中间,又在“紫竹禅院”西侧修建了一座行宫,作为帝后皇亲乘船游颐和园中途休息之处。行宫宫门悬挂乾隆御笔匾额“福荫紫竹院”。院内建有两层阁楼一座,庄严宏伟,中悬乾隆御笔“报恩楼”匾额。院内栽种从南方移植来的名贵翠竹,呈现出一片江南景色。
当年慈禧太后从水路去颐和园时,往返紫禁城,就在这儿歇息。现社会上流传的一张慈禧照片,照片上慈禧左手捧净水瓶,右手执念珠,着团花纹清装,头戴毗罗帽,外加五佛冠。扮装为观世音,李莲英扮韦驮尊,两个宫女一手捧小香炉,一手捧书函,梳“两把头”立在两旁。后人都认为是在颐和园照的,其实根据照片前为荷花,后为竹林的场景分析,这张照片就是紫竹禅院照的。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准备60诞辰在万寿寺捻香礼佛,祈祷长寿,但见紫竹院南岸岗阜景色荒秃,便下令依山势遍植各色秋菊,因而取名九花山。
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紫竹院遭洗劫,古庙、行宫、花草树木,遭到严重破坏。
辛亥革命后,紫竹院仍属逊清皇室财产,由清室内务府管理。由于经费困难,清室于1920年曾将行宫部分房屋土地出租给京畿卫戍司令王敬玺,每月的租洋三百元。
据1923年清查的账目,紫竹院的陈设计有231件,木器193件,以及匾额、福寿字、春条、铺垫、对靠枕、桌套、幔帐纱帘、大小窗挡、宫灯等。
1924年6月,清室为了讨好王怀庆,作为私产相赠。当时行宫有房134间,庙前水旱地300多亩。后来因政权更替,连年战争,行宫中房屋失修,各种陈设荡然无存。九花山因无人管理,几乎夷为平地。后来由于南长河塞阻不畅,湖面逐渐淤高,只剩北部仍是面积不大的水域,其它地方则已改为水旱田,岸边荒芜之处多为坟冢义地。
解放后,紫竹院回到了人民手中,很快获得了新生,从1952年起,大规模的建园工程开始动工,废田还湖,挖湖造山,疏浚出三湖两岛的格局,并修建小桥多座,使湖水相通。为控制湖泊水位,疏挖进、退水渠,设立进、退水闸,使湖水与南长河相通。1953年建成紫竹院公园,正式对游人开放。1956年修建永定河引水渠时,从双槐树至紫竹院修建了一条支渠,取名为双紫渠。将永定河水引到紫竹院,成为第二水源。河水经紫竹院后,归入南长河。1958年再次对紫竹院进行治理,湖床平均深挖1.1米,使湖水容量大增。十年动乱中,湖水濒于枯竭,花木凋零,游人稀少。
八十年代,北京市人民政府按照宁静、幽深、朴实、优雅的园林特色重新规划,拨款重修,疏河浚湖,植树造林,设亭架桥,修葺庙宇行宫。目前紫竹院总面积47.35公顷,其中水面15.89公顷,南长河、双紫渠穿园而过,河湖相连,山水依映,花木繁茂。园内遍植青竹,目前已引种竹子100多个品种,,近百万株。有十分名贵的紫竹、斑竹、佛肚竹、寿星竹、刚竹以及金镶玉、玉镶金等。公园才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紫竹院公园。主要景区、景点有筠石苑、青莲岛、明月岛、绿毯诗韵、缘话竹君、澄碧山房、紫竹垂钓、跨海征东、儿童乐园等。是一座以水景为主,以竹景取胜,深赋江南园林特色的大型公园。紫竹院湖不仅是人们赏竹泛舟的休闲场所,也是北京城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北京市自然生态的养护,蓄水调节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紫竹院湖景
紫竹院行宫遗址
古寺遗物石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