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科研成果专家介绍试 验 室学术论坛学会动态业界动态精神文明联系我们

网上交流 

一张水科院建院前的老地图

任定安
 

 

    这是一张建国初期的北京西郊老地图,绘制时间是1954年,由北京市建筑事业管理局测量队绘制,地图的比例尺为五千分之一,图上绘制的是复兴门以西的地区。从这幅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50年代这个地区的全貌。那时新中国刚刚建立5年,北京的古城墙还在,复兴门以外都称之为京城西郊,现在有不少年轻人以为复兴门是老北京城的城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复兴门在明清时代都没设城门,到了民国时期为了贯通北平城东西的交通,才在城墙的东西两边各打开了一个缺口,东边的叫建国门,西边的叫复兴门。从地图上看,那时复兴门以外非常荒凉,只有很少单位和民房,在这些孤立的建筑周围是大片的农田和荒地。平绥铁路(后叫京包铁路)从现三里河淮杨村酒楼旁经过,70年代这段铁路才被拆除。复兴路当时被称作复兴大路,道路分为上下两条车道,其中间是十米左右的隔离带,在隔离带和道路两旁整齐地排列着高大的白杨树。木樨地桥是两座简陋的木桥,它是京城东西交通的重要枢纽,那时道路上的汽车很少,经过木樨地的只有37、38两路公交车,常见的是运送物资的马车、人力板车和驼队,后来因为周边单位逐渐增多,从三里河到北蜂窝开通了一条21路公交车,车型是一种车头像大鼻子的捷克车,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车上都背着一个巨大的煤气包。
    以木樨地桥为中心点划分,桥东南侧有中央公安学校(现复兴医院附近)、公安部幼儿园等单位,中央公安学校后迁至京密引水渠南侧,现改名为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公安部幼儿园仍在原址。桥西南侧有北京铁路局、外宾招待所等单位,北京铁路局是铁道部所属的区域大局,它管辖着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的铁路客货运输,是华北地区重要的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中心。北京铁路局临街的办公楼有已50多年的历史,是复兴路上早期的楼房建筑,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很可惜的是,我前几天路过时,发现工人们正在拆除这座见证这段历史的楼房。外宾招待所就是中共中央联络部,只是那个历史时期出于保密等原因,中共中央联络部对外人来讲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对外称作外宾招待所或复兴路十八号院。八十年代中共中央联络部才正式对外挂牌,向社会公开了机关的身份。中共中央联络部负责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各国政党的联系交流工作,到今年中国共产党已同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不同类型的政党和组织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联系和交往,通过加强党际交往促进了国家关系的发展。
    桥东北侧是一片空地,此处原本是一座三里河回民公墓,清末著名回族爱国将领马福禄(1854—1900)在抵抗八国联军的战斗中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壮烈牺牲,时年46岁,其从弟马福贵、马福全、族侄马耀图、马兆图等也同时遇难,战后均被安葬在回民公墓。建国初期,曾规划在一带修建飞机场,回民公墓被迁移,地图上空地里两个十字座标,就是当时准备修建飞机场的位置。在地图的右上角有一个叫三里河的村庄,村庄旁建有一座清真寺(万方商场北民族宾馆后),其全称为清真礼拜永寿寺,现人们习惯称它为三里河清真寺。清真礼拜永寿寺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寺门上的匾额上书“清真礼拜永寿寺”,寺内存有碑7块,其中有阿拉伯文碑、《重修清真寺碑记》碑。文革期间,三里河清真寺遭到了破坏。1982年在北京市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三里河清真寺进行了全面的整修。由于三里河清真寺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内涵丰富,被北京市文物局列为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古老的三里河清真寺焕发出了青春,它将在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宗教和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三里河回民公墓也归清真寺管辖,解放后因要建设飞机场,回民公墓被迁移前,周恩来总理特地召见了马福禄的儿子马鸿宾,说明了迁坟的意图,并派专列护送将军遗体从北京三里河墓地迁回老家甘肃临夏。后来修建机场的规划被否,1955年后在桥东北侧建起了财政部、一机部、二机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等机关办公大楼。在空地东侧还标有西岳庙、铁旗杆等地名,但我查阅了众多资料并多次到实地考察,也未能找到一点有关史料和遗迹,衷心希望有关专家或了解情况的人能够给予指点帮助。
    桥西北侧标有茂林居、凤凰嘴等地名。那时茂林居村只有景家院、隆家院等户人家,他们都是清初随清军入关的满族、蒙古族军士后代。我访问过几位曾在茂林居住过的耄耋老人,他们听前辈讲,从清末到四十年代,在桥西路边(现科技会堂的位置上),过去有一个茂林居酒楼,是进出京城的官员、商贾们打尖落脚的佳处。在茂林居以北(现水科院南院),都是坟地和荒地。水科院建院后,南院在基建施工中经常挖出古墓,80年代前北京的老百姓到了冬季的当家菜就是大白菜,那时南院宿舍区还都是平房,家家都要在门前的空地上挖菜窖储存大白菜,有好几家职工在挖菜窖时挖出了坟墓中的棺材和骨灰坛。茂林居西侧是北京机器制砖厂,在几座砖窑的旁边,都是取土后留下的大坑,该厂于60年代初停产关闭。在现玉渊潭水电站西侧有一座叫元通观的道观,从地图上看那时道观主体建筑还在,虽然已无法考证元通观兴衰的年月,但我想它建在风景秀丽的在玉渊潭畔,紧邻钓鱼台,过去一定是四海道士云集,八方香客盈门,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我还记得玉渊潭水电站前,河右岸卧着一只巨大的赑屃,古时赑屃是碑刻的底座,老百姓俗称王八驮石碑,我小时候只见到残缺的赑屃,未见到它驮的那块石碑,尽管我不知道它驮的石碑是什么样子,也弄不清石碑为谁而立,但这只历尽沧桑的赑屃,见证了数百年来这里发生的故事,遗憾的是到70年前后,这只赑屃也不知去向了。它是我在这一地区见到的的仅有的三件文物之一(另两件为财政部宿舍出土的明代石虎和文官石像,现摆放在财政部宿舍区)。
    新中国成立后, 1954年电力部向国务院上报了“筹建电力部水电科学研究院的报告”,当时选定的院址就是这张地图里茂林居以北沿河湾的这片荒地上,当时选择这个地方,除了交通便利等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可以利用玉渊潭及河流的水做科学试验。说起南院的选址,还流传着一段周恩来总理关心水利水电科研事业的佳话。电力部水电科学研究院开始筹建后,国家和北京市为了经济建设的需要,决定修建北京火车站、北京展览馆、民族宫、军事博物馆等十大建筑,军队的一些将帅和有关部门也看中了茂林居沿河湾这块地方(现科技会堂、茂林居小区和水科院南院宿舍区),提出了将军事博物馆建在这里的方案,如果实行了这个方案,水科院就要另找其它地方建院,电力部同军队方面的争议惊动了周总理,最后周总理拍板决定:军队不与地方争地,军事博物馆另选其它地址建馆。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水科院南院才得以在这块地方扎下根来并发展到今天。从1955起来自全国各个水利水电单位的职工,汇集到了京西这片荒芜的土地,他们中间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为报效祖国转辗归来的海外游子、他们在此扎根安家,为新中国的水利事业奉献青春和年华。1958年电力部、水利部合并为水利电力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电力部水电科学研究院(木樨地)、与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景王坟)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研究科学院。
    光阴飞逝,5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重读这张老地图,从这地图上可以回顾水科院的历史,启迪我们激发斗志。如今这张老地图所绘制的地区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已难寻图上的遗迹,现在看到的是,京密引水渠碧波粼粼,绿化带桃红柳绿,百里长街立交桥如彩虹飞架,道路上车流滚滚,地铁像一条长龙遁地而过,沿街一座座现代化的楼宇拔地而起,过去的京城西郊已发展为城市的中心。中国水科院南院在茂林居沿河湾的这片土地上,历经几代水利科研人员的勤奋工作,不断开拓,已成为我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中国水科院的水力学所、结构材料所、机电所、防洪减灾所、水环境所、自动化所等研究所都设在南院。我从不相信那些风水先生的预测卜卦,但中国水科院南院这块地方,的确是一块开展水利水电科学研究的风水宝地,中国水科院南院是城市繁华喧嚣中的一片净土,是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的发祥地,它为新中国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及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1958年组建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算起,到2008年是中国水科院建院五十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水科院从无到有,经过几代科研人员和职工的在京西茂林居和景王坟这两片荒芜的土地上,艰苦奋斗,白手起家,为当今中国规模最大,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机构,科研成绩硕果累累,已成为我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中心,为国家水利水电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成为水利科技的领军旗舰。中国水科院的成绩和辉煌,是老一代科研工作者用勤奋、敬业、开拓、务实精神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全院科技人员和职工锐意改革,不断进取,努力拼搏的结果,我们要发扬光荣传统,为祖国的现代化水利事业再立新功。
 

建国初期的北京西郊老地图

返回

   请联系我们 : mah@iwhr.com